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大先锋 >> 正文

工大先锋

刘占英

时间:2023年07月07日 20:01   浏览数:次   来源:  

刘占英,教授兼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先后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和韩国明知大学开展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研究工作。现任内蒙古“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下设“生物化工”方向带头人2009年取得博士学位并赴美国常春藤盟校做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在学校前期工作基础上,将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应用到教学中,其主创的“半自助式教学模式”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在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中应用多年,受益学生3000余人。可以说,刘占英勤于教坛耕耘,善于授业解惑,教学相长,教研并重,取得了不俗业绩。


扎根北疆,辛勤耕耘二十载

2003年,24岁的刘占英硕士毕业,留校入职化工学院生物工程系。虽然工作了,但她很清楚自己只是又开启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期间,她依托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成果转化、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以及企业技术攻关等产学研项目做了大量工作。

刘占英与研究生们在实验室


——链接内蒙古生物发酵和畜牧两大产业,研发玉米皮生物发酵新饲料。通过菌种、设备和工艺创新,成功研发玉米皮菌体蛋白生物发酵饲料生产技术和工艺,完成中试、大试和试生产,产品在5座规模化牧场连续饲喂6个月以上,饲喂效果良好。牵头制定并发布地方标准2项,以第一发明人身份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PCT专利1项;已经受理公开的美国专利1项和中国发明专利8项。

——有效减少单位产品“三废”排放、助力“三废”治理,提高相关产品产量。通过菌种改良和工艺改进,减少谷氨酸、辅酶Q10、维生素B2等行业单位产品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成果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受理公开发明专利3项。辅酶Q10和维生素B2高产菌种现已在企业应用并取得经济和环保效益。

——与世界黄原胶产量最大的生物发酵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产品提质增效。黄原胶是一种经发酵工程生产的微生物胞外多糖,广泛应用于食品、石油、医药等行业,是目前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且用途极为广泛的微生物多糖。刘占英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黄原胶行业科技进步并担任黄原胶国家标准修编专家。研发成果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得到企业和同行专家的普遍认可。

近两年来,刘占英带领团队深入24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和成果推介,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30余项,为12家企业300余人提供技术培训,为政府部门提供调研报告20余份,足迹遍布自治区多个盟市旗县。作为自治区5家生物发酵或生物化工龙头企业的首席专家或技术顾问,她多年来坚持深入生产一线,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也为团队、学院和学校相关专业的老师开展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带动年轻教师融入到服务产业发展的大军之中。

刘占英和她的团队脚踏实地,敢闯敢干,执着认真,紧盯自治区生物医药产业升级契机与发展过程的实际需求,在微生物上做大文章,成为自治区生物发酵领域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


深入一线,潜心做好科研工作

“坚持,不管现实条件是好是坏,都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刘占英始终秉承这一信念,深入一线,潜心做好科研工作。

刘占英与学生在生产一线


为了做好厌氧发酵实验,她在西口子屠宰厂和各大医院间穿梭,取实验用瘤胃液,捡玻璃药瓶。由于瘤胃液异味太大不便乘坐公共交通,刘占英经常和爱人一起凌晨四点就开车前往屠宰厂,有时还要带上学生一起。瘤胃微生物筛选需要大量容器,由于科研经费紧张,她就带上学生去捡那些使用后的青霉素小瓶子,拿回学校仔细清洗、消毒、烘干,然后用于实验。功不唐捐,十几年如一日,最终通过实验发现了几株极其特殊的菌种,也因如此,山东大学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学者们与其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合作。瘤胃微生物筛选工作也一直坚持到现在,成了她的研究特色。

2014年冬天,自治区生物发酵龙头企业向她提出玉米加工后的副产物——玉米皮的处理问题。这家企业年产值60多亿元,产玉米皮15.5万吨,由于纤维含量高、处理消耗大、产品附加值低,因此企业一直在寻求更好的处理方式。在刘占英眼里,这不仅是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是她研究上的难题,也是一个为产业服务的契机。其实,早在2004年攻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博士学位的时候,她就在思考如何通过生物化工技术将内蒙古畜牧业和生物发酵这两个产业有机连接起来,打通“工”“农”学科交叉的接口问题。

生物发酵的关键在菌种,菌种对于生物发酵产业就如同信息技术中的芯片一样重要,而生物化工技术则是筛选、诱变和改造菌种,为菌种提供适宜生长代谢设备和条件的工具和方法。她具有扎实的工学基础,对饲料行业也有一定了解,再加上自博士研究生期间开始的瘤胃纤维降解菌种筛选基础,获得了一些瘤胃特色菌种,恰好这个时候又入选了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和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雪中送炭一样得到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同行专家在菌种资源方面的进一步支持,也得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利用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大型装置开展菌种诱变的便利。有了这些内在与外在的科研保障,时不我待,刘占英紧锣密鼓开展了一系列实验,使优势菌种得到持续改造,提高了菌株生产能力,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工艺,研究逐渐走向深入。


传道授业,在服务社会中奉献自我

刘占英与团队成员


刘占英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2012年从美国博士后访学归来后,就开始琢磨怎么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工程经验,她经常为政府机关和企业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论证服务。虽然多数工作没有报酬,但她认为这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也从未觉得这些工作是在“白干”,反而认为这些工作为自己走进产业一线、深入了解工程技术需求提供了机会和宝贵经验。良性互动造就深度互信,正因如此,政府相关部门请她牵头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生物化工专题的研究;企业将涉及生产命脉的技术难题交给她,为此也才有了那么多的发明专利、地方标准和科技成果。

学生眼中,刘占英是学业上的严师,也是生活中平易近人的朋友。她信奉“身教重于言传”,在研习室中与学生们一起学习工作是家常便饭。与学生一起去医院捡瓶子、去屠宰厂取瘤胃液,带着学生到牧场清理草料槽,一起收集反馈数据,与团队老师连续几个通宵写平台申请书,从早8点到晚8点在企业调试生产设备,她的学生,有的到北大清华做博士后,有的进入生产一线成为技术骨干,有的孜孜以求继续科学研究……点点滴滴、日日夜夜,刘占英凭借自身魅力在2017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称号,2022年又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树起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榜样。刘占英经常说,希望她的学生也能发扬铁人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坚定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一步一个脚印,不荒废一寸光阴。

如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内蒙古十六条重点产业链之一、呼和浩特重点培育的六大产业集群之一,沐浴着时代的朝阳,正在阔步前进、蓬勃发展。作为生物医药的核心组成部分——生物发酵产业机遇前所未有,刘占英表示,她和她的团队作为生物发酵产业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支强劲科研力量,得到了各级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认可,未来她们将持续深化政产学研用结合,在服务内蒙古生物发酵和绿色畜牧业建设与发展中再立新功。



下一条:常泽辉